湖北工业大学:大胆改革探索 破解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难
2023年是湖北工业大学党委确定的“人才队伍建设年”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人民数字联播网讯 时值暑假,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王磊教授进入了忙碌期。不久前,在学校的职称评审中,1982年出生的王磊因科研贡献突出,被直接被认定为教授。近期,团队研制开发出的一种蜂窝高透气性特种纸材料,打破国外垄断,即将投入市场应用,王磊比平时更忙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王磊多年深耕醋酸纤维素的生物降解难题,团队自主研发的“干法成型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已成功应用于烟用材料企业,转化总金额达到1703万元,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产业链条上。在职称评审中,学校从王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效益出发,以创新价值、社会贡献为导向,直接认定他为教授。而在以往,评职称都要基于高水平SCI论文、国家级项目等指标。</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王磊的经历也让该校很多教师感受到,科学研究绝不是仅仅发几篇文章,更要服务国家与社会,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在湖北工业大学,每年通过学校推进实施院士专家行、“三百”工程等人才服务项目,有400余名科研工作者直接服务超过3200家企业,与超过500家湖北企业深度合作,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职称评审改革是该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抓住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抓住建设好大学的牛鼻子。从制度上引导老师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点。”该校党委书记彭育园介绍,从2021开始,学校开展了人才队伍建设改革,评职称不唯资历、学历、论文,看能力看成果看贡献;将教师预聘年限由3年时间延长为4年;优化升级“南湖学者”计划2.0版,完善评价及遴选办法;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建立了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等,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活力。</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源于“切肤之痛”。2018年,学校自主培育的“杰青”“优青”相继离职,致使全职国家级领军人才归零,同时在重点学科、重大平台上的国家级人才储备也不足,制约着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整体发展水平。</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2023年是该校党委确定的“人才队伍建设年”。校党委根据调研情况,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难题分为思想认识、顶层设计、运行机制、条件保障等4个类别15个子课题,组建调研专班分赴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3所省内外高校实地调研,重点分析同类型国内领先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引进政策、平台搭建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同时聚焦产才融合,校领导班子成员率队深入30余家合作企业、12个县市区开展调研交流,征求构建供需对接、协同育人的长效合作机制的意见建议。</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8月1日,哈佛大学微生物学系副研究员潘军华正式加盟湖工大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该校院长唐景峰介绍,潘军华是学校多次沟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他的研究方向与学院‘双一流’建设学科非常契合,虽然他并没有什么人才头衔,但我们从他过往的科研经历和成果,认定他是学院发展急需的不可多得的人才,校领导亲自洽谈,学院安排专人对接,经多次沟通,他最终选择了湖工大。”</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除了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学校还大力培育校内领军人才,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所深入开展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人才梯度和学术生态环境,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活力。</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对此,唐景峰深有体会。唐景峰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以来,学校尽力做好人才培育、平台建设、用房保障、团队搭建等全方位服务,唐景峰也不负众望,助力学校“细胞调控与分子药物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该引智基地汇集了来自加拿大、德国、美国等地的13名外籍院士或知名专家,与该校一批科研骨干共同组成中外联合科研团队,近5年在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奖10余项,唐景峰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今年在唐景峰的主持下,学院结合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年”相关措施,出台了“一流学科”人才汇聚工程实施方案,成功引进两位国家级高端人才,数十位青年博士。</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着力引育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实实在在的支持,才能真正激发人才创造力。”唐景峰深有感触地说。据介绍,学校在一流学科建设学院设置“人才特区”,瞄准国内外学术前沿,追踪处在学术活跃期、年富力强的海内外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全职引进长江学者1人、国家级海外人才1人、哈佛大学归国特聘人才1人,1人获批青年长江学者。</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我们要在理念、体制、运行机制、条件保障、特别是评价方面,真正形成以学术为上、学者为先、人才为本、重在实用的人才成长和干事创业的氛围,最大限度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把人才的精矿、富矿用好。”彭育园介绍,学校已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13个问题,逐一分析难点、查找堵点,制定人才“引、育、留、用”具体举措,通过精准施策引才、搭建平台育才、科学评价留才、产才融合用才等,建好学校高层次人才分层培育的“蓄水池”,为全方位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通讯员:陈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