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让精神传承 “活” 起来 让地域故事 “响” 起来
近日,由武汉市黄陂区本土文艺工作者创作演绎的《精神火种耀荆楚》与《黄陂希望》两部作品精彩亮相,以创新艺术形式为载体,让荆楚精神可感可触,让黄陂故事入脑入心。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近日,由武汉市黄陂区本土文艺工作者创作演绎的《精神火种耀荆楚》与《黄陂希望》两部作品精彩亮相,以创新艺术形式为载体,让荆楚精神可感可触,让黄陂故事入脑入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strong>传统曲艺 “新表达”:老艺术讲出新故事</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长江奔腾过千山,英雄故事讲不完,精神火种荆楚地,接力棒传新篇卷!” 伴随着湖北道情悠扬的唱腔,《精神火种耀荆楚》拉开序幕。“用群众听得懂、喜欢看的方式讲好精神传承的故事,才是最有效的传播。”这是黄陂区文化馆团队在创作时的共识。《精神火种耀荆楚》的诞生,正是一次对传统曲艺“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黄陂区文化馆副馆长、湖北小曲传人陈君以细腻婉转的唱腔,将70多年前 “张体学借粮” 的故事搬上舞台。没有宏大的叙事,却用“石碾盘转得欢,碾出米香飘满山”的生活化唱词,让大别山精神里的“鱼水情”变得鲜活可感;群文干部张珂的快板节奏明快,“九八年,浪滔天”的直白表述,瞬间将观众拉回簰洲湾抗洪现场,17名勇士的壮举在声声快板中愈发震撼;湖北大鼓传承人吴健则以“冇得车,我就把那自行车来踏”的朴实台词,让甘如意骑行抗疫的故事少了说教、多了共情,抗疫精神在乡音中直抵人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从湖北小曲到快板,从湖北大鼓到道情,这些曾流行于荆楚田间地头的传统艺术形式,在创作者手中成为承载精神的 “容器”。它们不再是博物馆里的 “老古董”,而是变成了讲述时代故事、传递精神力量的 “新语言”。</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strong>地域发展 “诗与歌”:本土视角绘就新图景</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如果说《精神火种耀荆楚》是用传统曲艺解码精神密码,那么《黄陂希望》则是以诗歌为镜,映照出这片土地在精神滋养下的生长轨迹。</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从木兰山下的生态画卷,到汉口北市场的车水马龙;从美丽乡村的袅袅炊烟,到科创园区的灯火通明”,马楠、杨雅雯等群文干部的朗诵里,勾勒出黄陂在产业升级、城乡蝶变、生态保护中的真实进步,让 “发展” 二字变得具体可感。作品中 “精神传承” 与 “地域发展” 的内在联结——大别山精神里的 “团结奋斗”,化作了黄陂人建设家乡的干劲;抗洪精神中的 “顽强拼搏”,成了应对发展挑战的底气;抗疫精神里的 “勇担使命”,推动着这片土地在新时代赛道上加速奔跑。</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与《精神火种耀荆楚》形成呼应,前者追溯精神之源,后者展望发展之景,共同构成黄陂区在精神传承与时代发展中的生动答卷。</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两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一群 “土生土长” 的创作者与表演者。黄陂区文化馆副馆长吴健既是湖北大鼓传承人,也是《精神火种耀荆楚》的创作者,他坦言:“我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前人壮举早已刻在心里,创作时根本不用刻意‘找灵感’。”两部作品的呈现,不仅是黄陂区文艺创作成果的一次展示,更标志着当地在 “以文化人、以文聚力” 道路上的新探索。(武汉市黄陂区文化馆供稿 通讯员:徐晓青)</p>